视力保护色: | ||||
山东省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第14期) | ||||
| ||||
编者按:为指导各市更好推进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以及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现编印工作专刊,及时通报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遴选推介各市县各部门典型做法经验。本次刊发烟台市蓬莱区以工代赈工作的经验做法,供各市学习借鉴。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12日
烟台市蓬莱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推广以工代赈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烟台市蓬莱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发挥带动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增收作用,积极探索工作思路,拓宽赈济渠道,提升群众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落地落实。今年以来,谋划推广以工代赈项目7个,累计吸纳务工群众29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350余万元。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优势 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按照“支部引领、群众参与”原则,聚焦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要求技能不高的项目,以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员干部动员起来,探索创新“工”的模式,努力扩大“赈”的效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方向明确,资源高效整合,为以工代赈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清单化精准保障就业增收 一是劳动力清单。组织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和各镇街开展劳动力摸底,摸清有务工意愿、条件适合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群众底数,建立劳动力清单,登记完善年龄、个人特长、岗位诉求、身体状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内容,并分类造册,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项目清单。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原则,推行“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管理模式,建立年度适用以工代赈项目清单。坚持先行先试,制定《关于2024年推广以工代赈工作的试点方案》,筛选村里集镇乡村设施整治提升以工代赈项目、蓬莱区农村机耕路项目和蓬莱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以工代赈经验,计划吸纳务工群众230人,发放劳务报酬190万元,人均增收8000余元。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清单。一方面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依托劳动技能培训机构等平台,统筹人社、农业农村等各类培训资金和资源,对务工群众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开展现场培训,施工单位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依托现场设备和场地,及时做好务工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劳动技能。 三、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关键环节 一是做好项目审查。对推广以工代赈的项目,在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等前期要件手续中明确吸纳务工和劳务报酬发放等以工代赈政策要求,深入挖掘以工代赈潜力。 二是做好群众务工组织。项目单位与施工单位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编制群众务工组织方案,明确务工组织领导、务工管理、务工监督等任务,细化务工岗位、数量及务工时间、务工报酬、岗前技能培训等内容。 三是抓好劳务报酬发放。严格督促施工单位定期核定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建立统一规范的用工名册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形成劳务报酬发放清单,经务工群众签字确认,公示无异议后,通过“一卡通”发放至本人。通过现场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 ||||
(编辑:)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