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 ||||
山东省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第15期) | ||||
| ||||
编者按:为指导各市更好推进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以及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现编印工作专刊,及时通报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遴选推介各市县各部门典型做法经验。本次刊发新泰市宫里镇以工代赈工作的经验做法,供各市学习借鉴。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26日
新泰市宫里镇“四个聚焦”推动以工代赈 “赈”出实效
新泰市柴汶河宫里镇王灵村段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是泰安市首个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以工代赈试点项目,配套服务于新泰市柴汶河防洪提升治理工程。该项目实施以来,宫里镇乘政策东风,围绕“四个聚焦”,狠抓落实、迅速推进,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作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聚焦“三个一”,抓机制、强保障 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宫里镇将以工代赈项目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一规划,细化部门单位职责职能和重点工作任务,全面统筹,大力推进。搭建一个组织平台。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第一责任人全过程参与,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在项目实施中,镇相关部门健全组织架构、项目合同、工资发放、用工协议等相关运行机制,实行跟班服务,统筹调配要素资源,对项目施工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优先保障,当好项目施工方和务工人员的服务桥梁。 二、聚焦“三个最”,抓落实、强推动 以最高效率解决问题。采取周通报、半月分析、月考核方式,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项目建设动态。累计召开推进会12次,建立限时解决问题机制,快速处理建设中出现的民事迁占等6个问题。以最实举措狠抓落实。创新督查督导机制,整合水利、农办、派出所、综合执法、环保办等5个部门力量联合督查,采取重点督查、过程督查、效果督查等共计15次,推动项目落实落地。以最强保障快速推进。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力度,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到位、效益发挥到位。按照“劳动报酬每月5号前拨付、工程款按施工形象进度拨付”工作方案,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60万元,拨付项目资金300万元。 三、聚焦“三个管”,抓闭环、强质效 抓前期管控。在项目实施中,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择优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队伍签定施工合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抓过程管理。建立镇村两级与监理单位联动监管和质量全程跟踪管理机制,成立由群众选举产生的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监督小组,实行跟踪审计,确保项目进展顺利;明确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安全。抓后期管护。建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工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设置公益岗位专项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确保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四、聚焦“三个好”,抓成效、强效益 生态环境好。通过修建堤坝、疏通河道、加固河岸等措施,河道重新焕发生机,防洪体系更加完善,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切实解决中灵、王灵等5个村农田灌溉问题,5000余亩田地得以滋养。助农致富好。优先吸纳附近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0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1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4人参加项目建设,人均增收1.2万元。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方式,帮助76人次掌握道路硬化、铺装、供水管网改造等施工技术,提升了务工技能。综合治理好。通过推行实施以工代赈,妥善解决5个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效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 ||||
(编辑:)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